孩子近视了,配哪种眼镜更好?
真的有眼镜可以控制度数吗?
……
这是最近医院眼视光门诊医生被问得最多的问题。
以前孩子近视了,一副框架眼镜就解决了。但如今,市面上可供选择的近视眼镜很多:普通框架眼镜、离焦控制型框架眼镜、角膜塑形镜、多焦点软性角膜接触镜……选择多了,很多家长往往会陷入纠结中。到底它们的区别在哪?选哪种更好?
框架眼镜
戴普通的框架眼镜可以帮助孩子矫正视力,但防控近视的进展还是需要科学用眼才能达到目的。
角膜塑形镜(OK镜)
OK镜是特殊设计的硬性角膜接触镜,通过晚上戴8~10小时,使角膜中央光学区变平坦,暂时性地降低近视屈光度数,从而提高白天的裸眼视力,同时具有一定的控制或延缓近视进展的作用。
多焦点软性角膜接触镜
目前,主流用于近视控制的有周边光度渐变的多焦软镜和正性附加光度与远矫光度交替的同心圆设计的软镜。其基本原理都是在周边视网膜形成近视性离焦,利用周边近视性离焦的原理来延缓近视的进展。
离焦眼镜
功能性眼镜主要是指离焦控制型框架眼镜。离焦眼镜的镜片通过特殊的光学设计,把投射在视网膜后面的焦点移到视网膜上或前方,形成周边近视性离焦,消除了周边视网膜向后扩张的趋势,因而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控制眼轴增长,最终达到减缓近视进展的作用。
适用人群
角膜塑形镜(OK镜)
OK镜主要适应人群为8周岁以上,眼部健康、卫生习惯良好,近视度数快速加深(每年增加75度以上)且度数在600度以下的儿童青少年患者。
OK镜验配也有一些限制条件,比如角膜形态异常,或有干眼症、角膜炎和过敏性结膜炎等眼疾者,配镜、戴镜会有风险或使用受限。
多焦点软性角膜接触镜
更适合没有眼部禁忌证的低年龄段儿童、近视度数快速增长(每年增加75度以上)、不能或不适应戴OK镜而又有延缓近视进展需求、近视度数在1000度以下、有良好的卫生习惯且能定期复诊的近视人群。
离焦眼镜
适用人群较为广泛,年龄大于6岁、近视度数不超过1000度、散光度数不超过400度、双眼视功能正常的近视患者可以验配。
要注意的是,有斜视或双眼视功能异常、看近有单眼抑制、调节严重滞后的孩子使用离焦眼镜,效果可能不佳。
佩戴时间
角膜塑形镜(OK镜)
晚上佩戴8~10小时,早上摘下,白天不用戴。
多焦点软性角膜接触镜
建议每天佩戴时间在8小时以上,佩戴时间越长,近视防控效果越好。
离焦眼镜
儿童青少年需要全天佩戴离焦眼镜。
对近视控制的效果
角膜塑形镜(OK镜)
研究结果显示角膜塑形镜的近视控制率(比较眼轴)约在30%~60%间,属于中、高强度的近视控制方法。
多焦点软性角膜接触镜
近视控制率与戴镜时间正相关,如果儿童每天戴镜时间在8小时以上,近视控制率可达到60%,但如果戴镜时间减少,则近视控制率下降。研究显示多焦点软镜具有一定的延缓近视进展的作用(约0.21D/年),能控制25%~50%的眼轴增长(约0.11mm/年),近视控制效率仅次于角膜塑形镜。
离焦眼镜
近视离焦眼镜控制近视度数和眼轴增长的效果为50~60%,但需要儿童青少年全天、正确佩戴。
复查周期
角膜塑形镜(OK镜)
戴镜后第一天、第一周、前半年每月复查,半年后每三个月复查一次。
多焦点软性角膜接触镜
戴镜后1周、1个月、3个月和之后的每3个月进行。离焦眼镜:戴镜后每3个月复查一次。
离焦眼镜
戴镜后每3个月复查一次。
OK镜和多焦点软性角膜接触镜,还涉及到镜片的佩戴和护理等,这两种具体又有什么区别呢?
镜片舒适性
角膜塑形镜
(OK镜)
由于是硬镜,初戴时会感觉异物感较为明显,但这个异物感会逐步减少,正常一周左右即可完成适应。
多焦点软性角膜
接触镜
由于是软镜,戴镜舒适感会比OK镜好。多焦软镜大多为日戴抛弃型镜片,可以减少眼部并发症的发生。
带镜片难易程度
角膜塑形镜
(OK镜)
由于角膜塑形镜是硬镜、直径小等优势,首次佩戴时,相较于软镜更易上手。
多焦点软性角膜
接触镜
由于软镜材质软、直径大,首次佩戴时,相较于硬镜会慢一些。
镜片护理
角膜塑形镜
(OK镜)
角膜塑形镜为1~1.5年的长抛期型镜片,每次摘下后和佩戴前,均需要使用专用护理液进行清洗和浸泡。
多焦点软性角膜
接触镜
多焦软镜大多为日戴抛弃型镜片,可以减少眼部并发症的发生。
身体或者眼睛不舒服时可以佩戴吗?
角膜塑形镜
(OK镜)
感冒、发烧、眼部有炎症时均不能佩戴。
多焦点软性角膜
接触镜
感冒、发烧、眼部有炎症时均不能佩戴,软性角膜接触镜不建议过夜佩戴。
会对角膜有伤害吗?
角膜塑形镜
(OK镜)
OK镜和角膜之间有一层泪液缓冲,OK镜并没有直接接触角膜。按照标准摘戴流程,规范佩戴是不会直接损伤角膜的,具体取决于佩戴和护理方式是否正确。
多焦点软性角膜
接触镜
按照标准摘戴流程操作,注意卫生,是不会对角膜造成伤害的。
温馨提示
家长给孩子选择近视防控的方案,建议先到正规医疗机构的眼科做全面的检查和验配,并定期复查,监测眼轴、屈光度等的数据变化。眼科医生会根据孩子具体的眼部状况、屈光数据、年龄、发育情况和生活行为习惯等进行综合评估,给予适合您孩子的近视干预措施,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戴镜风险,获得良好的近视防控效果。
● 家庭视觉友好环境建设。书桌摆放其长轴与窗户垂直,白天学习时自然光线从写字手对侧射入,桌面的平均照度值不低于300lux。家长应根据孩子生长发育变化,定期调整书桌椅高度。晚间学习时除使用护眼台灯照明外还应开房间顶灯。
● 网课采光和距离。网络学习时,宜选择投影仪或电视等大尺寸屏幕电子产品,相同屏幕尺寸情况下,选择屏幕分辨率高的电子产品。投影仪观看距离在3米以上,电视的观看距离不小于屏幕对角线距离的4倍,电脑的水平观看距离不小于50cm,手机的观看距离不小于40cm。
● 规律作息、充足睡眠。不让孩子熬夜、通宵,每天保证孩子8~10小时的睡眠时间,使眼睛得到充分的休息。
● 合理饮食。注意食物营养均衡,少吃甜食,避免挑食、偏食,多给孩子吃一些蛋白质丰富,富含钙、锌、叶黄素的食物。
● 3岁以下不接触任何电子屏幕,3~6岁每天视屏时间不超过1小时。多媒体教学,一天的屏幕累积观看不超过1小时,每次不超过20分钟。牢记“20—20—20”原则,近距离用眼20分钟,远眺20英尺(6米)以外的远处物体20秒钟放松眼睛。
● 让孩子保持正确的读书、写字姿势,而且应该有适宜的照明光线,不要在太暗或者太亮的光线下读写。
● 鼓励孩子多参加户外活动,保证每天2小时和每周14小时的日间户外活动。多看树木、花草等绿色的植物,经常把孩子带出楼群,让孩子在视野开阔处极目远眺。
来源:邵逸夫医院